渔光一体光伏发电站壮观画面
根據印尼投資統籌局(BKPM)2019年至2020年的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已是繼新加坡之後對印尼的最大外資(Foreign Direct Invest,2019年第四季時甚至超越新加坡成最大外資),投資大宗為交通基礎建設、工業、與觀光旅遊業,中國同時也是印尼最大貿易夥伴,種種經濟數據都顯示出印尼與中國的連結日深,除了兩國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個人認為印尼華人對於中國的特殊情感也有一定的推波助瀾。
由於高度依賴風力航行,船員最大的噩夢是駛入無風帶,比如幾內亞灣,還有印度洋中心,在燠熱而無一點飄動的空氣中陷入絕望的停頓,食物飲水慢慢耗盡,疾病悄然蔓延,最後將人逼瘋逼死。而在十七世紀橫空出世的荷蘭,其航海技術又使一干老牌海權國家瞠目結舌。
我曾驅船全速撞上礁石,那船隻的可怕墓地,但是啊,連墓地都不接納我。如此神速超過人們理解,紛紛說這必是與魔鬼交易的結果,最後附會成了「漂泊的荷蘭人」傳說——某位荷蘭船長輸了與魔鬼的賭注,被詛咒永世不得上岸,只能在在海上無盡漂泊。三百多個亡命之徒挨擠在一艘帆船上航行近一年,原本就已經是一種高度擠壓的異常狀態。作者用當代精神醫學眼光檢視其一路偏斜的心理軌跡,而非一味從道德角度加以批判。沒有導航、定位、氣象觀測工具以及精確的海圖,只能靠航海家的經驗與勇氣。
當時海上航行備極艱辛。這個傳說被改編成無數文學戲劇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華格納所寫的歌劇,其中荷蘭船長的主導動機狂暴而充滿悲劇性,在一片陰磣中伴隨呼嘯不止的風聲。泰國中產階級民眾反對「塔克辛陣營」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認為自2006年接續的5場選舉,「塔克辛陣營」表面上看似贏得選舉,但實際上都是透過賄賂或是民粹政策所「買」來的勝選,因此對示威者(黃衫軍)而言,盈拉領導的政府團隊本質上仍受控於塔克辛掌握,所以才會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抗議與占領公務機關等反政府行動,訴求是讓在朝掌政的盈拉家族能夠完全離開泰國。
2011年洪災起因實與當年泰國大選有關,因為早在2006年前總理塔克辛(Taksin Chinnawat,港譯「他信」)遭軍事政變而流亡海外後,泰國國內便開始動盪不安,政爭不斷,其後數年由支持塔克辛的政治團體「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合陣線,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與宣稱擁護泰國王室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輪番上街示威遊行,甚至發生多次流血暴動衝突事件,因此泰國歷經5年的政治動盪後,當(2011)年大選結果將攸關國家未來政經發展走向,因此全國各機關因全力拼選舉而無暇顧及水庫蓄水警戒量及水道運河疏圳等日常工作,加之當年「反聖嬰現象」所帶來異常豐沛的降雨量,在「天災」與「人禍」兩相加乘的不利影響下,最終造成這場重創泰國的大洪水災情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國民眾手拿塔克辛及盈拉照片,表達對為泰黨的支持。當今泰國政壇的「勝利者」無疑是現任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帕拉育所信仰的治國理念正是「誰掌握軍權就掌握政府,誰掌握政府就掌握人民」,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泰國「過去」形塑出帕拉育總理的「現在」,也許可以從「十年泰國」(2011至2020年)所發生的6件政經文事件,來洞察泰國政局的動盪原因,從而預判未來的可能發展。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意謂歷史的詮釋是由今人所掌握,而誰能詮釋歷史,誰就能決定或改變未來,而「誰」又是「誰」? 美國著名小說家丹‧布朗在《達文西密碼》一書中有謂「History is always written by the winners」(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即清楚點出「勝利者」就是「誰」。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創作的政治諷刺小說《1984》有云:「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泰國中產階級民眾反對「塔克辛陣營」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認為自2006年接續的5場選舉,「塔克辛陣營」表面上看似贏得選舉,但實際上都是透過賄賂或是民粹政策所「買」來的勝選,因此對示威者(黃衫軍)而言,盈拉領導的政府團隊本質上仍受控於塔克辛掌握,所以才會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抗議與占領公務機關等反政府行動,訴求是讓在朝掌政的盈拉家族能夠完全離開泰國。
2011年7月盈拉上台執政後,刻意維持低調作風與尊重王室成員,目的乃是避免觸怒保守派軍方,但2013年11月盈拉政府擬修改放寬一條具有爭議的《特赦法》法案(amnesty bill),該舉動被解讀是為日後塔克辛返國不會被關而鋪路,同時又有多位閣員涉入「稻米典押計劃」的收購弊案,盈拉本人也因貪汙訴訟官司纏身,儘管《特赦法》在議會最後遭否決,而盈拉為平息眾怒被迫宣布解散國會改選,但示威民眾覺得政府改革不力且對「選舉」失去信賴,因此持續進行抗爭,終至2014年5月20日軍方再度發動政變終結塔克辛家族的政治舞台,並透過終止選舉、禁止公開談論政治、禁止集會活動等強制命令,阻斷「塔克辛陣營」日後再藉賄選而攀升政治核心的各種民主途徑,泰國政治於是又走回1970年代由軍人獨裁專政的局面。這場歷時近4個月(7-10月)的大雨,甚至將昭披耶河流域的8座水庫全部灌滿,各水庫因無法發揮原有的蓄容功能,且因滿水位須持續洩洪放流,加之河流下游地勢平坦等因素,導致暴雨積水在各地無法快速消退,造成了這次被泰人喻為「內陸海嘯」的百年洪災。根據泰國政府估計,這場洪災所造成的全面經濟損失超過1千億泰銖,除農業受到嚴重影響外,水災造成7個大型工業區內的電子、汽車零件工廠停擺,包括硬碟大廠威騰(Western Digital)、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等均宣布關閉或減產,而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包括豐田(Toyota Motor)及本田(Honda Motor)等日本車廠亦遭受逾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泰國亦由原先的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被鄰近的印度、越南等新興稻米出口國超越而丟失龍頭寶座迄今。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1年的泰國水災畫面 自1980年以來,泰國曾連續31年成為世界稻米出口第一國,2011年泰國稻米出口量更曾創下1,065萬公噸的歷史紀錄,然而在泰國發生百年最大洪災之後,當時的盈拉(Yingluck Chinnawat,港譯「英祿」)政府為了鞏固泰北及東北地區的支持群眾,開始推行以高於巿場價格50%的補貼政策收購稻米(即「稻米典押計劃」),此項惠(賄)農政策除造成泰國鉅額的財政損失及沈重的稻米庫存負擔外,同時也加大泰國高於其他國家出口米價之競爭差距,導致泰國稻米出口量從2011年的1,065萬公噸急降至2013年的700萬公噸,跌幅超過三成。2011年洪災起因實與當年泰國大選有關,因為早在2006年前總理塔克辛(Taksin Chinnawat,港譯「他信」)遭軍事政變而流亡海外後,泰國國內便開始動盪不安,政爭不斷,其後數年由支持塔克辛的政治團體「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合陣線,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與宣稱擁護泰國王室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輪番上街示威遊行,甚至發生多次流血暴動衝突事件,因此泰國歷經5年的政治動盪後,當(2011)年大選結果將攸關國家未來政經發展走向,因此全國各機關因全力拼選舉而無暇顧及水庫蓄水警戒量及水道運河疏圳等日常工作,加之當年「反聖嬰現象」所帶來異常豐沛的降雨量,在「天災」與「人禍」兩相加乘的不利影響下,最終造成這場重創泰國的大洪水災情不但北軍的物力支撐得起同時組建兩支艦隊,比南軍優渥的是還撐得起大批量從頭打造的新式艦。南軍的艦長們個個也都是熟悉密西西比河航道的引水人與船長,艦隊指揮官蒙哥馬利(Joseph E. Montgomery)就是知名的引水人,好幾個引水人都出其門下,包括知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內。
與南軍貧乏的工業能力和造船物料相比,如此快速地成軍是了不起的成就——由於缺乏鐵材,至少2艘船得從紐奧良出發航行至上游,沿路搜集鐵料好完成保護輪機的裝甲與安在船頭的撞角。由波克(Samuel M. Pook)設計建造的7艘船是所謂的「城市級」(City class) 鐵甲艦,又被稱作「波克烏龜」(Pooks turtle),四方覆蓋傾斜裝甲,靠船身中央的明輪推進。
南軍水手連使用槍械的經驗都少,以至於給他們都裝備了大刀(cutlass)。而陸軍主導的撞角艦隊(Ram Fleet),則是陸軍軍官越俎代庖。
這批原創鐵甲艦的建造與設計其實還在大名鼎鼎的莫尼特(Monitor)號之前,是美國真正第一種從頭設計的鐵甲艦。雖說兩支艦隊海、陸成份不同,但本來沿河作戰就必須艦隊與陸軍密切協同,兩支艦隊實際上一開始都是歸陸軍指揮,注重「藍水」遠甚「棕水」的海軍人員則普遍瞧不起內河艦隊,還不願意在那兒服役。除了直屬戰爭部的河道防禦艦隊之外,在紐奧良,陸軍、海軍、路易斯安那州也有各自的艦隊,不過他們主要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而且分散的指揮權稀釋了戰力,各支艦隊競爭資源互扯後腿。與南方不同的是北方因此組織了兩大支主力艦隊。所謂的西部艦隊(Western Flotilla)是由海軍主導,由海軍軍官指揮。除了從頭打造之外,北軍也改裝了不少原本內河上的民用船,包括艦隊中最大型、火砲最多(16門,城市級則是13門)、裝甲最厚的鐵甲艦旗艦本頓號(Benton)、裝甲薄弱得多所以名為錫甲艦(tinclad)的埃塞克斯號(Essex),此外改造的數艘民船只用木料加厚船殼,被叫成了木甲艦(timberclad)。
以3艘木甲艦起家,西部艦隊建設到1862年11月,一共擁有10艘鐵甲艦、8艘木甲艦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支援艦、醫院艦、臼砲筏、 拖船、駁船等等,帳面實力在南軍河道防禦艦隊之上。物料缺乏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不僅意味著造船艤裝經常延誤,而且船艦本身的裝甲與武裝也得撿重點配置。
在南北戰爭期間,海軍實力穩占優勢、把封鎖航運作為第一要務的北軍不僅僅著眼於封鎖南軍陣營的東南沿岸,更狠的殺招是控制密西西比河道上的航運,不單能藉此將南方一截為二,河道也能比鐵道更有效地替北軍的陸上進攻提供後勤援助。但是,像其他艦長一樣,蒙哥馬利完全沒有軍事經驗。
除了鐵軌鋼材之外,壓縮緊實的棉花包裹也被當作裝甲的一種來運用,這些船艦因而有「棉甲艦」(cottonclad)之號。這些船艦共同的特徵是最厚實的裝甲佈置在正面,其他則能省則省。
由於缺乏人手,船員得從一般平民水手中招募,從零開始的河道防禦艦隊本來就搶不著已經很稀缺的正規海軍人員。再說火砲對鐵甲也幾乎不起作用,而北軍全鐵甲的鐵甲艦粗笨遲緩,恰恰是南軍棉甲艦艏撞角的最佳獵物。既然密西西比河係南方命脈,南軍也得勉力打造內河水軍,不落北軍之後。北軍的密西西比河道攻勢南北對進,南方以墨西哥灣區的海軍封鎖艦隊為主力溯河而上,北邊則組建另一支河道水軍順流而下。
而南軍面對的還不只是北軍的西部艦隊。埃萊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不但設計過運河、鐵道與橋梁,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還提議給俄羅斯沙皇,替他設計撞角艦對抗英法海軍。
這裡暫且略去北軍南路灣區艦隊的征途,單說河道上南北兩支內河艦隊爭奪密西西比河的梗概。戰鬥經驗零,操砲經驗也是零,從一開始就不該期待用火砲擊敗敵艦——既然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引水人(pilot)對河道的熟悉程度遠在海軍軍官之上,那就應該靠操船而非操砲取勝。
他同時也是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的友人,有這層私人關係也使得他在政界吃得開,方便要資源尋求支援。1862年1月14日,南軍在紐奧良徵用了14艘內河輪船進行改造,河道防禦艦隊(river defense fleet)的首批六艘船在4月22日完工,但這六艘船都被扣留在紐奧良,實際上無緣參與河道中的戰役。
另一艘船普萊斯將軍號(General Sterling Price)號的船員則乾脆拆了3英哩(4.8 公里)的鐵軌充當裝甲。第二(3月25日竣工)與第三(4月17日)批次成造的船艦則比第一批還早完工,這八艘船便成為南軍在密西西比河上對抗北軍南下的主力。棉甲艦的設計理念核心是撞角戰術,只有正面應對敵砲需要裝甲,為了保持靈活機動,船身的其餘部分正該用輕量的棉甲。由於怪才工程師埃萊(Charles Ellet Jr.)的毛遂自薦強迫推銷,北軍還多了一支戰術理念與南軍相彷彿的撞角艦隊
棉甲艦的設計理念核心是撞角戰術,只有正面應對敵砲需要裝甲,為了保持靈活機動,船身的其餘部分正該用輕量的棉甲。這批原創鐵甲艦的建造與設計其實還在大名鼎鼎的莫尼特(Monitor)號之前,是美國真正第一種從頭設計的鐵甲艦。
與南方不同的是北方因此組織了兩大支主力艦隊。1862年1月14日,南軍在紐奧良徵用了14艘內河輪船進行改造,河道防禦艦隊(river defense fleet)的首批六艘船在4月22日完工,但這六艘船都被扣留在紐奧良,實際上無緣參與河道中的戰役。
而陸軍主導的撞角艦隊(Ram Fleet),則是陸軍軍官越俎代庖。而南軍面對的還不只是北軍的西部艦隊。